中国产经网

产经行业的
探索与发现
更多行业干货分享,关注中国产经网Www.chinaice.cN

解剖《年终讲》:做时代与个体对话的舆论场

更新时间:2024-01-02 09:40点击:

「我觉得在座的各位能够坐在这里,本身就是有一些功成名就在身上的,但是对普通人该怎么办呢?没钱、没背景、没资源,你让他去追寻意义,是不是有点奢侈?」

这是来自年轻的短视频博主弯弯的直球发问。我们对弯弯的认知,最早来自于她的一则爆款短视频:《我,毕业五年存款 5000;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而发问的场景,则来自于由东方卫视、第一财经联合出品的财经人文分享秀《2023 年终讲》。

看到这个片段的第一眼,1 号就产生了两个非常强烈的感受:

一是真实。弯弯固然是一个个体,但却说出了很多年轻人心目里最真实的困惑。这,是真正的「互联网嘴替」;二是真诚。中国人似乎非常喜欢年终盘点,但在各类知识跨年 IP 里《年终讲》却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它不是灌输鸡汤,而是尊重理性与常识,它不是刻板说教,而是真诚地分享。在这里,第一财经将它变成了一个具备跨年龄、跨职业交流的公共场域。

这种独特的气质,让《2023 年终讲》成为了一个非常有质感且有辨识度的跨年仪式。

从「宏观 - 微观」,到「公转 - 自转」

如果对去年与今年的《年终讲》进行一个案例对比分析,我们或许会得出一个表面的结论:IP 的内容结构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比如,《年终讲》仍然分为了「讲新知」与「致无限」两个篇章;比如,节目的核心逻辑依然是「建构宏观经济脉络和个人成长的连接点」……但如果深入研究,便会发现今年的《年终讲》进行了重大的创新。而变化的题眼,就在于「公转 - 自转」这组关系概念之中:

「公转 - 自转」看似是「宏观 - 微观」的一种更鲜活的表达,但它并非是「宏观 - 微观」的同义反复,而是一个在专业财经思维下诞生的具有统摄性的新概念。

在《2023 年终讲》中,「讲新知」板块的三场主题演讲分别从宏观经济、个体选择、商业韧性三个维度来解剖「公转之谜」,「致无限」则是通过一场「围炉夜话」,聚焦年度热议话题下的个体选择与群像百态,为观众提供「自转之解」。同时,「公转 - 自转」概念,也体现出了财经观察中所必须具备的长周期视角。策划阶段提出这个创造灵感的第一财经电视副总监金瑜认为,「公转即是一年四季,我们其实希望通过这个概念告诉大家,经济对个体的影响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一个新的概念体系,往往具备理论的力量。在 1 号看来,「公转 - 自转」概念让《2023 年终讲》的两个板块之间不仅实现了割裂感的弥合,甚至,公转与自转之间规律性的连接,也让主题演讲与围炉夜话两大板块之间也产生出了思想的互动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文章开头对于弯弯提出问题的展开。

孔祥东、吴冠军、傅盛作为年长者,讲述了各自从零开始的亲身经历,弯弯听到后坦言自己有一种「耻感」,并总结「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地位」。这个感悟,与「讲新知」部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那句「悲观者赢得当下,乐观者赢得未来」遥相呼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的个人成长经历,更是「公转 - 自转」的最好注脚。

从研究核物理、到研究激光再到研究能源,回顾杜祥琬三次转换研究领域的过程,均与国家的发展方向更迭高度相关。因此,在谈到人生动力时,杜祥琬表示「就像两个轮子,前轮就是社会的需求,往哪儿走,后轮就是你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努力,选对社会有用的、又自己有兴趣的事情,让你的人生价值跟社会进步相融合」。

世界在公转,个体在自转。但在《年终讲》,自转与公转在这一刻实现了互相契合。恰恰是长期深耕财经领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思维,为第一财经进行内容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弹药。

从「坐标 - 信心」,到「境遇 - 理解」

《2023 年终讲》所变化的不仅是观察视角,还有它想传递的内容与价值。

去年《年终讲》的主题是「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这是一个帮助个体锚定时代坐标,进而向内求索信心的过程;而到了今年,「心中有光、坚韧生长」的主题透露出第一财经的内心诉求:希望通过击中普罗大众对现实境遇的共鸣,来实现相互理解进而重建常识。

为此,节目团队对《年终讲》IP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

首先,是话题先行。

节目总制作人朱韶民介绍,团队梳理了 2023 这一年的重要事件以及热点议题,从中梳理出普罗大众最有体感的话题,不论是赚钱的难度、工作的卷度、抗风险的程度、情绪的尺度、还是 AI 的速度,这些话题都兼顾了话题的宽阔度触达率。并且,它们又呼应了「心中有光,坚韧生长」的节目主题。

 

其次,是搭建跨龄场域。

 

围炉夜话采用了 3V3 的嘉宾配置。负责这一环节的导演李莹在嘉宾选择上颇费周折,最终从话题匹配度、人物代表性和跨龄跨界三个维度选定了六位。著名钢琴家孔祥东,猎豹移动移动董事长兼 CEO 傅盛,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在弯弯眼中可以归属为「成功人士」的序列,星墨 Starrylnk 创始人余昊源,首漾养老创始人佳林以及自媒体博主弯弯则代表了更年轻的 Z 世代,主持人张媛既是一位 80 后,也同样是《来点财经范儿》的主持人,非常擅于在跨代际的交流中穿针引线。这就恰好构成了一个跨龄且跨职业的组合。

最后,是场景革新。

对比去年《年终讲》,在朱韶民看来,场景上的创新是今年最让自己兴奋的创新点。比如,原本今年的三场主题演讲也打算放置在演播室,但在采访杜祥琬的过程中,杜祥琬坚持在他熟悉的北京第九研究所进行实景拍摄。从实际效果看,实景拍摄让嘉宾能够更自在地进行观点表达与输出,于是节目团队便决定彻底放弃原先的演播室录制,将三场主题演讲全都改为外景实拍。

而围炉夜话的场景虽然设置在演播室里,却以极富挑战的舞美设计辅以机位、灯光的精心设置,营造出逼真现实的外景效果,在节目总策划顾伊劼看来,这样的场景形式就是「为了真正给嘉宾创造一个平等对话、没有边界限制的环境,它既是一种轻松的交流方式,又契合年尾那种朋友聚会的氛围感」。

 

当所有的创新汇聚,便锻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年终讲》。今年《年终讲》给 1 号的最大感触,是它总是在不经意间涌现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与表达,从而让观众进入到沉浸式的状态。

 

这里有理性的火花。

譬如香帅在谈及今年各类爆款现象后,提出我们不能用消费降级来描述当下,而应该窥见背后消费价值观的改变,这种新的价值观可以称之为 Yolo,即 You only live once,你活且仅活一次。消费不再是物质主义的盛宴,而是一场一场对日常经验的逃离,而消费的效用则越来越多的来自那种被看见和被认可。

 

这里同样闪耀着感性的真情流露。

 

孔祥东在谈到音乐与人生时说:「最美的音乐不是甜美,而是凄美。我一直把钢琴上的 88 个黑白琴键比作人生,黑键像是我们生命当中的困顿、悲哀和无奈,白键是我们的期许、展望和心中的未来,少了黑键肯定不成调,少了白键不成曲,黑白相间才是人生。」

主持人张媛也用两千多年前塞涅卡的一句话来回应:「何必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因为整个人生都催人泪下」。

在这些瞬间,1 号感受到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在审美维度上体会到了一种绚丽与多舛的人生所迸发出的美感。

从「冲击 - 回应」,到「自觉 - 破题」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研究传统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变迁过程时,提出了著名的「冲击 - 反应」理论。其实,当我们将这个理论视角挪用到媒体融合的语境之中,便会发现它同样具备一定的理论解释力。

以第一财经为例。从去年开始,不论是《来点财经范儿》还是《年终讲》,1 号发现,第一财经在进行财经内容创新时一直存在一条清晰的主线:回应 Z 世代年轻态财经诉求。这是身为财经垂类媒体的第一财经,在思考媒体融合与应对年轻化浪潮下的应对路径与策略。

然而,回应只是融合的起点,而非终点。并且,回应是一种单向度的反馈,在这种单向关系模式中,年轻人对于媒体而言依然是一个被迫应对的客体。所以,「冲击 - 回应」模式,自然是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实现内容年轻化转型的第一阶段。

而顺着《2023 年终讲》的变化逻辑,1 号发现不论是《来点财经范儿》还是今年第一财经新推出的节目《科创 Z 世代》,它们身上都承载了第一财经关于媒体融合的最新思考——

从「冲击 - 回应」,到「自觉 - 破题」。

在谈及今年《2023 年终讲》创新时,汪钧提到了一个观点:「把规定动作转变为自选动作」。其实在 1 号看来,自选动作恰恰源于更具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意识。从对话题的筛选、场景的重塑、跨龄场域建构以及「公转 - 自转」的概念设计,第一财经所体现出的正是一种创新的自觉意识。

而这种意识层面的自觉,又会带来思维层面的破题。

以第一财经对内容年轻化的破题为例。以往,第一财经采取的路径是以年轻人为对象,向他们去讲解或普及中国经济的各个面向。而当跨界跨龄舆论场被建立之后,第一财经突然发现,谈话场已经变成了一个具有磁吸效应的能量场。

 

《2023 年终讲》主持人张媛向 1 号表示,今年《年终讲》让自己非常感动的一点,是实现了「跨界的流动」。尽管每个个体差异巨大,但「大家对于情感的需求、力量的探寻以及希望的获取都是一致的。这种跨界,也为能量的注入提供了可能」。就像今年的围炉夜话,许多参与者都不约而同地向节目组表示自己在跨界对话的过程中收获了新知。

 

改变同样发生在《来点财经范儿》《科创 Z 世代》等节目之中。制作人陆熠欣表示,许多参与节目的资深嘉宾,都在潜移默化中慢慢主动吸收年轻人的观点,并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产生互相激发的动能。也是受此启发,《年终讲》中杜祥琬院士的分享环节特别设置了与三位在校同学隔空对话的环节。1 号注意到,《年终讲》主创团队中,已有 00 后导演的身影,为这份年终观察带来全新的视角。

 

这反过来推动了第一财经去反思和更新内容年轻化的传统思维:

 

一方面,是观察视角的转移。第一财经开始尝试以年轻人的视角来看中国的经济问题,观察中国经济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树立长期的决心。即通过对年轻人的长期观察,来重塑大众对于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社会的认知。年轻人,不再是一个客体化的观察对象,而是变成了连接周遭世界的节点和全新的理解范式。

1 号结语

在当下,解剖每一个内容产品的创新,都会回到媒体融合这个所有主流媒体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上,而每一次小突破的背后,其实对应的正是大逻辑的更新。

就像《2023 年终讲》,在 1 号看来,所谓从「宏观 - 微观」变为「公转 - 自转」,是专业财经思维引领内容创新的具现;所谓从「坐标 - 信心」到「境遇 - 理解」,是内容能够给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所带来的价值力的更新;而促使内容力与价值力能够在媒体内部源源不断地产生正反馈,则植根于融合力的加速,即从「冲击 - 回应」转变为「自觉 - 破题」。

「我们这一代人的机会是不是变少了?」

在《2023 年终讲》里,杜祥琬院士面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人类现在的了解也就整个宇宙的 5%,剩下的 95% 可以说都是不了解的,不要以为创新的方向没有了,这里面(95%)让他们(年轻人)去选,他们也选不完」。

进入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媒体未来究竟会产生怎样的进化,或许现在也只显露出了 5%,但 1 号相信,那些类似第一财经这样不断在思维层面更新迭代的探索者,一定会率先触碰到那未知的 95%。

《传媒 1 号》原班打造视频评论新号:

《主编浅度》

"视频号同步上线,敬请关注